突然想写一下《离婚》小说读后感,可能也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吧。
上个月在微信读书上粗读完这个小说,大概花了4.5h,因为小说主题的特殊性,所以印象很深刻。前些天看完了同名电影,随后看了下电影解说,感觉理解更加全面了些。
当时了解到小说,是因为书中的一段颇为流传的原文:“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,我要追求的是点——诗意”,算得上是因为一段话追完一部小说吧。诗意是小说中最核心的关键词,是主人公老李所追求的,那么这个诗意是什么呢?
第一次粗读完小说,我自以为老李的诗意就是追求马大嫂。后面看完电影和解说,我发现我理解甚浅。我甚至没有发觉和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,只是为了读而读,没有去进一步的剖析。结合老李的时代背景、生活经历、性格职业等,可能会找到答案。
当时是民国时期,老李在财政所上班,是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小人物。老李性格老实,有些精神内耗,有个人思想,有着对传统的婚姻制度的批判,有着对财政所的职场的不喜欢。小说名叫离婚,到底谁在离婚?首先是老李想离婚,张大哥和他想法相反,想劝导他,分别代表了新旧思想。老李非常苦闷,在经历了一段自我感觉不满的婚姻生活后,才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一点诗意,这个诗意在邻居马大嫂出现后,就更加具象化了。
看小说中的马大嫂描述,对其印象没有电影中的深刻一些。电影中的更容易看出与老李妻子的明显差别,无论是打扮气质文化都更加突出。特别是有个镜头,老李妻子和马大嫂在庭院吃樱桃,老李对妻子的动作有些不满,而且这种不满多次累积,而马大嫂的动作优雅2,老李默默地观看着,脸上露出了爱慕的表情。因为马大嫂的丈夫离开,老李觉得有一点希望,老李心猿意马,想逃离不如意的家庭生活,老李不甘心对现实妥协,但又彷徨矛盾,怕妻子闹和婚姻制度和道德束缚。可是最后情节有反转,马大嫂的丈夫回来又和好了,这时老李才彻底心凉放弃了。 丁二爷这个角色挺特别的,为人重情重义,为了报恩张大哥而犯罪。丁二爷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镜头是手提着鸟笼,这个画面印象太深刻了,笼中鸟明显是隐喻,太明显了。吴太太这个角色也挺有代表性,不独立,好吃懒做,深度依赖丈夫,甚至她的有句台词印象很深刻:“离了婚我吃谁去”,更加暴露了她的问题。财政所这里也有一些讽刺的地方,张大哥出了事,老李呼吁同事出手帮忙,没想到大家只是敷衍,甚至一心只惦记空出来的位置。老李对职场一次次的失望,最后是返回了乡下。
如果把自己代入老李的角色,会怎么做选择呢?是选择和现实妥协,还是执着地追求诗意呢?可能世上根本没有诗意,更多的是妥协,现实的引力有些沉重,但是也要去追求不是吗。
总的来说,感觉小说情节比较简单,甚至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,文字也比较幽默。小说名叫离婚,但没有一人离婚,是以离婚为线索,揭露了一些当时社会存在的矛盾。老舍抽象出了“诗意”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概念,感觉非常有趣,含蓄委婉。非常庆幸看完这个小说,有很大的启发意义,它在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。